除夕夜鞭炮的声响犹在耳畔,中楼旁的灯笼摊位已是挤挤挨挨水泄不通。大包小裹地拜完了年,舅家给外甥“拧灯”的日子也就到了。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灯笼,挂在树梢绳头上,争先恐后地争夺着行人的目光。这其中,不乏会唱会动有声有色的电子灯笼,做成各种时兴的动画形象,价值当然也不菲。
转过街角,一个小小的灯笼摊摆在五花八门的电子灯旁,却是一色艳艳的红,薄薄的红纱蒙着细细的竹篾架子,四面贴着“长命百岁”或者“吉祥如意”的吉祥话,顶末两端用绿色云纹的花纸覆盖。当然,摊主在旁边堆起了一小堆捆扎好了的细细小小的红蜡烛,那是灯笼的光源。这样的灯笼儿时很是常见,一 到过年每个孩子都能收到那么几个,但是现在,传统的红灯笼淹没在现代化工业科技的洪流之下,难觅踪影,连儿时的灯笼会,现在恐怕也寻不到了吧。
按照习俗, 从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起,娘家人中的一天,给出嫁的女儿“送灯”。“送灯”是一般送两个大灯笼,还有十支蜡烛,寓意有前途光明、幸福美好。正月十一开始到正月十五,出嫁了的女儿便把灯笼挂到自家大门上,以示吉祥,灯的发音像“丁”,也寓意着“添丁”。等到女儿有了孩子以后,娘家就把灯笼转送给女儿的孩子。“这个风俗每年如此,直到小孩满12周岁,娘家最后一次给孩子‘送灯’,即‘完灯’,也是最隆重的一次送灯。每年的送灯任务,通常是由孩子的舅舅来完成的,因此就有了‘外甥打灯笼——照旧(舅)’的歇后语。”而孩子们玩灯、比灯的灯笼会也就应运而生了。
小时候,过年是孩子们最爱的时光。除了一年难得见到的各种美味吃食会在这段日子里吃到肚儿圆,还能收到不少的压岁钱,亲戚朋友少则几毛钱多则几块、十几块,虽然不如现在动辄上百上千的红包厚实,但积累起来也是笔不小的财富。但吃过了好吃的,收过了压岁钱,孩子们最盼望的,其实还是这元宵节的灯笼会。
所谓灯笼会,其实是孩子们玩乐的聚会时间。按捺着心情等到了正月十四,灯笼会便鸣锣开篇了。暮色四合的时候,各家各户的孩子争先恐后地让家长打点好自己的灯笼,便就着那微微的火光出门了。穿着新衣打着灯笼,走在没有路灯的乡间路上,呼朋唤友地招引着同伴,直到动员起了所有蛰伏在家的孩子,这灯笼会才算正式开场了。
那时候的灯笼一般都是竹篾扎架,红纸护面的纸灯笼,底部吊一块萝卜或是土豆保持平衡,插上一根蜡烛就可以出门了,谁家孩子若是提着布面的红灯笼,那也是很值得骄傲的事儿,要是能打着稀罕的电灯笼,那就是当晚灯笼会的焦点人物了,几乎能够收获所有同伴们的赞叹和羡慕。一开始,大家都会小心翼翼地保护好自己的灯笼,免得磕碰弄坏了心爱的玩物,慢慢地就会有淘气的孩子故意上来撞灯笼,被撞的灯笼若把持不稳,很容易就会被蜡烛的火焰烧着,这才是灯笼会的高潮。被撞的孩子抹着眼泪回家,大人就会安慰:“瓜娃,哭啥,谁的灯笼烧了是谁有福呢。”正哭得伤心的孩子瞬间眼泪就没了,换了新灯笼出门再战,直到黑乎乎的小路上烽火四起,各家的大人们站在门口呼唤自家孩子的小名,这场灯笼会才在依依不舍的气氛里散去,小街上回响着稚嫩的童谣:“灯笼会,灯笼会,灯笼着了长一岁;灯笼会,灯笼会,灯笼灭了回家睡……”。
儿时的岁月悠悠过去,那钱袋并不鼓胀,物质也并不丰饶的日子里,藏着多少简单的欢乐。虽然春节的风俗没有多少变化,但随着生活节奏的改变,年味儿也慢慢地冲淡了,连孩子也不乐于走出家门,去跟陌生的同伴一起玩耍了,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动画片和电脑游戏和电动玩具。
文章评论
沙发
@kn007 你这是板凳,我这里没有沙发,哈哈。
博主的评论框广告加的太巧妙了
@我的名字叫麒 哈哈,你有揍他么?
今年的元宵俺可是什么都没有看到哩
@卢斐 有些地方没有吧
我也要发篇灯会的文章
@Hannah 好多人都写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