压岁钱本身是种形式,是种意义,但是现在的压岁钱还有压岁钱的意义在里面吗?本来压岁钱是在春节拜年时,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,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,因为“岁”与“祟”谐音,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。
可是,现在的压岁钱变味了,变成变味的压岁钱了。
压岁钱,古代又称“压祟钱”。传说有一种叫“祟”的怪物会在大年三十夜里潜入家中,危害孩子生命,古人以布袋装上铜钱,置于孩子枕下,可以驱赶这种怪物,保证孩子的安全。后来,几经传承变迁,人们每逢过年都要给孩子压岁钱,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和祝福来年吉祥安康的愿望。
由于压岁钱仅仅只是表达人们对孩子的心意,所以不在数量的多寡,意思意思就可以了。古代的人们给孩子的压岁钱就几枚铜钱,这钱还不一定归孩子所有,第二天早上,大人们会收回这些铜钱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压岁钱的数量也就水涨船高,甚至一发不可收拾。
上世纪末,每逢过年,人们给孩子多则百元,少则几元的压岁钱,以供孩子过年买鞭炮,零食,小玩具之用,哄小孩高兴即可,较多一点的可以等开学时购买学习用具。可是,当时代进入21世纪的今天,这压岁钱表达的不再是长辈的爱心和祝福,仿佛已经变味了。刚从腾讯新闻中看到:节后孩子大晒压岁钱,少则几百几千,多则上万,最多的一个孩子竟拥有五万元的巨额压岁钱。
在古代,压岁钱都由孩子的父母出资,后来演变为家族中的长辈在孩子拜年时,给孩子的“打发”(打赏)。到如今,每逢过年长辈不但要给自家小孩准备压岁钱,就是同事、朋友聚会也得给在场的孩子打赏。甚至发展到下属以压岁钱的名义给领导的孩子送红包,变味的压岁钱竟成为贿赂上司的手段。因此,现在的孩子拥有不菲的压岁钱收入也就不足为怪了。
随着历史的变迁,压岁钱已被人们糟蹋得面目全非,收钱的还是那些孩子,出资的人越来越多,金额越来越大,这就造成了大人之间的互相攀比。春节是一个聚会的节日,众目睽睽之下,谁也不甘落后,你拿五百我就一千···如此你追我赶,苦了我们这些低收入的人,口袋本就不富裕,没办法,打肿脸也得充胖子,不能因为少了几个压岁钱让人看不起,之所以“恐归族”害怕回家,变味的压岁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发红包的人在互相攀比,收红包的孩子们也不甘寂寞,这不就有很多孩子在网上晒自己的压岁钱吗?收得多的洋洋自得,喜不自胜,为自己拥有富裕大方的亲戚而骄傲自豪,收的少的就只有默默无闻,从而产生自卑心理,认为自己低人一等,同时看不起自家的长辈亲戚,谁叫他们吝啬或没钱呢?如此这般的攀比极易导致孩子的炫富心理。再说,收得多的就一定是好事吗?笔者不以为然,小小年纪轻而易举就能得到这么多钱,这只能使孩子对财富的获取产生畸形的认识,从小养成坐享其成,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惯,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。
不管怎么说,该付出的已经付出了,哪怕是咬紧牙关,该收获的也已将其收入囊中,自然是乐不可支。然而孩子们怎样使用这些压岁钱却成为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。传统意义上的压岁钱,数额不多,孩子们买玩具,吃零食就花掉了。可如今面对成千上万的钱财,孩子们不只是玩玩就可以花掉的,以前就有未成年人用压岁钱疯狂上网,沉迷网吧的先例,也不乏拿压岁钱吃喝嫖赌,走向邪路的前车之鉴。由此可见,管理好压岁钱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。对于大额压岁钱,家长应加强管理,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,千万不要让长辈们的“爱心”成为危害成长的祸根。
压岁钱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代表之一,里边蕴含“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中华传统的道德理念。沿袭上千年以来,已经成了春节期间维系、发展亲情、友情的重要媒介。但是自从其内涵被偷梁换柱后,又成了官场行贿的遮羞布,商场交易的幌子,其他名利场博弈的筹码。如今,变味的压岁钱不但不能给节日增添喜庆,反而成为人们的烦恼。窃以为变味的压岁钱非但没有起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,反而亵渎了传统节日的纯洁,这正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遭遇的尴尬和悲哀。
文章评论
木有了。。
现在的压岁钱给不起啊
@好好淘折扣 还好我不用给,哇哈哈!